法王教言
 - 謙卑的胸懷,含攝一切功德 
 - 傲慢者自滿,難以累積功德 
 - 眾生無量,菩薩的學習也無邊 
 - 家鄉來的藏人,以真誠教育了我 
 - 為了利他,我願鍛鍊自己的心 
 - 以「吃虧」來削減「我執」 
 - 靜靜給你快樂,默默承擔痛苦 
 - 空正見:幫你回復本來狀態,重新開始 
 - 菩薩謙卑,才能利他 
 - 「修心」即是強力矯正和守護自心 
 - 別再「準備」了,現在就去修行! 
 - 知道因果還造惡,就是無福之人 
 - 「佛教徒」的真正障礙,不是違緣,而是「失去信念」 
 - 知足惜福,做世間的清風 
 - 以愛與慈悲,取代負面情緒 
 - 煩惱來去如雨雲,自性不動如虛空 
 - 想修解脫道,又放不下世間法? 
 - 沒有憶念死亡跟出離輪迴的人,才可憐! 
 - 只要穿上僧袍,就離輪迴窮盡之日不遠 
 - 一日行善到處吹噓,一生造惡不慚不愧? 
 - 在小愛與大愛間,學習圓融與平衡 
 - 負責及感恩,就是重視因果 
 - 從煩惱,生起清淨菩提心 
 - 勝道寶鬘集 
 - 八萬四千法門 
 - 暇滿人身,圓滿修持的起點 
 - 此十分難得的清淨人身,如果用它來造作罪業,實在可惜 
 - 此難得的暇滿清淨人身,不用它來學佛,而讓它平凡的死去,實在可惜 
 - 在這個惡濁時代,把自己短暫的人生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,實在可惜。 
 - 自心的法身離戲本體,讓它沈陷於迷幻的輪迴泥沼裡,實在可惜。 
 - 學佛要做好人,不是做怪人 
 - 人身難得,別做地球的垃圾 
 - 降伏自心,做個好人 
 - 必須具備智慧和信心,小心理解賢德上師的心意 
 - 慈悲,是瞋心自然的解藥 
 - 永遠記得自己發的願 
 - 行為要無貪無著,才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
 - 必須發起慈心、悲心,而嚮往直接、間接的利眾事業 
 - 你的念頭,就是飄蕩輪迴之因 
 - 世間的痛苦,都來自於「想太多」或「看錯了」 
 - 理論是產生智慧的技巧,實際運用才重要 
 - 理論是產生智慧的技巧,實際運用才重要 
 - 觀自在菩薩 
 - 理論思想合一:以正確的見地,開展智慧 
 - 空正見,是智慧生起的基礎 
 - 以「無我」超越小我,開啟與萬物相互依存的「大我」 
 - 捨棄「一位」眾生,就等於捨棄「所有」眾生 
 - 一切輪迴苦,都來自「放不下此生」 
 - 「菩提心」本身就是善法,因此應心生歡喜 
 - 努力積聚福慧二資糧者,就是菩薩 
 - 四種黑法,是四種該捨棄的事情 
 - 取捨黑白法,生生世世守護菩提心 
 - 如是具慧者,受菩提心已, 應發廣大意,歡喜並雀躍, 讚揚其功德 
 - 世間正見,就是相信因果 
 - 不求罪惡者的長壽、不求無意義的長壽 
 - 「心」和「煩惱」如同「水」和「水中的雜質」 
 - 好不容易具備順緣、排除逆緣的此刻,就該好好去實修 
 - 臨終,是投生的最重要時刻 
 - 「人身寶」比鑽石還貴重 
 - 所謂實修,要身心因緣都具備,且具歡喜心 
 - 「引業」和「滿業」 
 - 透過如法懺悔,銷毀惡業的種子 
 - 定業與不定業 
 - 「詆毀」的邪見 
 - 學習因果,是為了「看到自己的過失,看到別人的功德」 
 - 不要將因果侷限於「與某人的關係」或「今生的關係」 
 - 三種慈心:緣眾生、緣法意、無所緣之慈心 
 - 僅修「慈」與「悲」,自有「喜」與「捨」 
 - 身為大乘人,剎那間也不應離開慈心與悲心 
 - 大乘最重要的是「為眾生的發心」 
 - 悲心與出離心,如同硬幣的兩面 
 - 佛法的精髓就是菩提心 
 - 真實的悲心需要智慧的觀察 
 - 大乘的悲心,是「我來幫助每一個人離開痛苦」的承擔 
 - 生起真實悲心時,片刻不會等待 
 - 「七支供養」 
 - 菩薩的無私精神,付出不必求回報 
 - 藏傳佛教壇城:八供 
 - 八吉祥的意涵 
 - 越瞭解佛法的殊勝,越會真正去實踐 
 -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二戒律,如同國民應盡之義務 
 - 守護善心如敬法寶 
 - 能從內心深處深刻瞭解並害怕輪迴痛苦,才是小士夫皈依 
 - 皈依需具備二因「畏懼」與「信心」 
 - 「修法者」是「思維來世者」,思維今生者不能被稱為「修法者」 
 - 「噶瑪巴千諾」整句咒語的大意可為 
 - 佛曾預言噶瑪巴 
 - 密乘之皈依,緣起於對眾生受苦之大悲心 
 - “噶瑪巴千諾”聖號之重要性和功德利益 
 - 「真實皈依」的前提,在於能慎思明察皈依對境 
 - 僅有信心不足夠,還要去實行、去達到相同果位 
 - 只要是發大菩提心的人,一心持念噶瑪巴千諾即可消除業障增長功德,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
 - 大寶法王黑寶冠帽 
 - 僅對三寶有信心,不能稱為真實佛教徒 
 - 十七世紀時,衛藏地區寺院多由尼師所守持 
 - 觀察上師的功德,而非缺失 
 - 以無常念努力尋找上師 
 - 攝取上師的功德,而非過失 
 - 「示現凡夫相」的上師對我們是好事 
 - 「弟子的明鏡就是上師」 
 - 阿底峽尊者以依止上師,成就至尊佛行事業 
 - 看他人功德,自己的因果因此漸趨圓滿 
 - 上師重要,弟子更重要 
 - 上師的需要,弟子盡力承辦,就是上等依止法 
 - 外在事物結合內心體會,才會事半功倍 
 - 善知識分為「內善知識」和「外善知識」兩種 
 - 所有修持中,「觀修無常」最為重要 
 - 自己不修持,佛怎麼轉法輪都沒有用 
 - 僅是「信『佛』不夠,還要堅信「自己能成佛」 
 - 為調伏三種不同眾生,而安立三寶為皈依對境 
 - 輪迴中,「佛、法、僧」如同我們的醫生、藥及醫護人員 
 - 善加明瞭何謂「因皈依」與「果皈依」 
 - 僅對佛有信心仍不夠,還要相信自己能成佛 
 - 要先能明瞭事理,才能求受到「皈依戒」 
 - 依殊勝發心,來受持大乘布薩律儀,就不用擔心退失皈依戒 
 - 對於「業」與「煩惱」之病,佛陀早已為我們配好良藥 
 - 外器世間無常;內情無常 
 - 分別你我、分別教派的心,就算是謗法 
 - 快樂很簡單,就是知足和隨喜 
 - 各教派間,不應存偏執自宗與詆毀他宗之心 
 - 「爭執」是釋迦牟尼佛教義毀滅之因,要謹慎面對 
 - 皈依僧後,不與惡友同行 
 - 「貪執自宗、詆毀其他教派者」,就是「惡友」 
 - 修行,是一種向內觀修 
 - 佛法不只是儀軌,也不只在佛堂裡 
 - 大乘行者,最重要的就是不捨眾生、不忘眾生 
 - 法王的特殊、不共修行方式 
 - 利他是改變的動機 
 - 心中放著眾生,才能看到、體會別人的苦樂 
 - 生活當中去實踐利他,就是佛法 
 - 對眾生的愛,如同珍寶一般 
 - 修持觀音菩薩──由生活中落實,慈心、悲心、空性 
 - 生活是不離佛法的 
 - 上師、善知識的重要 
 - 實相的老師──一切所見所聞、順逆無常,都是上師 
 - 「如何將修持融入到我們生活當中?」 
 - 如何做正行的禪修:座上修 
 - 將一天變成吉祥日的修行 
 - 工作中的修行 
 - 夫妻間的修行 
 - 照顧孩子的修行方式 
 - 讓心放鬆安住,至少十分鐘 
 - 禪修之前,先放鬆心情 
 - 不要作意就是專一 
 - 知足的人,容易放鬆 
 - 貪欲的生起是不自主、不理性的 
 - 貪愛執著的繫縳 
 - 喜歡與否,還是一念心 
 - 節制你的貪欲 
 - 理性的面對感情問題 
 - 慈悲與貪欲的不同 
 - 放下,就是不執著 
 - 夫妻感情,要成為快樂的因 
 - 智者重罪輕受 愚者輕罪重受 
 - 佛法無深淺,人心才有深淺 
 - 看見眾生苦,如見鍋中燒,剎那不能忍 
 - 將三戒融為一體去修持,是至關重要之事 
 - 三毒指的就是我們的貪心、嗔心還有愚痴 
 - 如何同時守護三戒,是最為關鍵之處 
 - 帶著三種發心所作的懺悔,懺悔的力量會更大 
 - 後悔之心,論中大概有提到三種,先講兩種。 
 - 談到四種力量的第二個:誓不再造罪的心。 
 - 昔所造罪如腹毒,以大慚畏悔懺罪 
 - 嚪婆羅尊者,懺悔除罪 
 - 觀察無有意義而生起追悔 
 - 觀察怖畏,也就是因為恐懼而生起後悔之心。 
 - 一切福德、一切善行,一切悅意的事,我們都要隨喜 
 - 懂得隨喜讚歎的人,他的心隨時都是愉悅的 
 - 我們不應該擅自批評或輕易詆毁。 
 - 顛倒的隨喜,是對隨喜的一種誤解。 
 - 雙手合十的意義與功德 
 - 積福除障,七支供養最殊勝 
 - 修行,是一種向內觀修 
 - 大乘行者,最重要的就是不捨眾生、不忘眾生 
 - 最好的憶念,是證得上師心意 
 - 放下分別心,本質相同才重要 
 - 教證並重,要學習、也要實修 
 - 「法」即是「善業」、「福德」 
 - 所謂「思維暇滿難得」 
 - 「出離心」:「暇滿難得、人生無常、因果不虛、輪迴過患」 
 - 業果不虛輪迴苦,思維能斷後世欲 
 - 「無常」才有「選擇的機會」 
 - 所謂「業之因果」不是單指一人的行為,而是與眾生息息相關 
 - 痛苦與痛苦之間就是暫時的變相痛苦 
 - 解決究竟的痛苦才有真快樂 
 - 出離若無菩提心 所持則亦不能成 無上菩提樂因故 智者應發菩提心 
 - 悲心從根生、輪迴如火坑 
 - 「無悲心」是苦難眾生的殺手 
 - 「見世出世一切法 從因生果皆不虛 所執之境本無者 彼入佛陀所喜道」 
 - 所謂「空性」,就如同科學家或科學家理論中的「零」 
 - 無欺業果輪迴苦,修此可斷後世執。 
 - 思維業果 
 - 思維輪迴過患 
 - 認出快樂,感覺一口呼吸的美好 
 - 帶著知足的心去感受就容易活得幸福 
 - 認出快樂,感覺一口呼吸的美好 
 - 隨何木等雕佛像,諸有智者咸供養, 縱使我詩非巧妙,依正法說勿當輕。 
 - 具德我演如如教,為生福愛而興述, 真善宜應可審聽,此頌名為聖祇底。 
 - 王雖先解如如教,更聞佛語增勝解 ,猶如粉壁月光輝, 豈不鮮明益姝妙 
 - 無有清淨出離心,求有海樂無法息, 貪執世間束縛眾,故當首先尋出離。 
 - 心能自主,才有真正的自由 
 - 想做佛教徒,要先做個善良的好人 
 - 觀死無常,當下就修行 
 - 貪執此生,任何善業都是輪迴法 
 - 沒有出離心,修什麼大法都不解脫 
 - 修行不是趕流行,別當上師的「粉絲」 
 - 空正見,是智慧生起的基礎 
 - https://zoom.us/j/9923519368?pwd=ah0nd9QUFGp1ENFN%2FqnpEQ%3D%3D 
 - 以「無我」超越小我,開啟與萬物相互依存的「大我」 
 - 對自己也生起同等信心時,就能與上師心意無別 
 - 依止上師時,不要讓自己變成「粉絲」 
 - 負責及感恩,就是重視因果 
 - 能改變自心,才是偉大的法 
 - 信心的門一開,諸佛菩薩就會衝進來 
 - 生起菩提心,才算進入資糧道 
 - 無學道佛果,為何稱正等正覺? 
 - 修道菩薩,應該修什麼? 
 - 小乘論師為何認為「大乘非佛說」? 
 - 觀自在菩薩,是我們很熟悉的名稱 
 - 用心聽心經:原來佛這樣說法! 
 - 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們 
 - 菩薩摩訶薩 
 - 法之異門 
 - 大乘經典,確實是佛說 
 - 承佛威力-佛陀身口意三門之中「意」的威力 
 - 《心經》經文正說 
 - 《心經》經名講解 
 - 《心經》版本介紹 
 - 薄伽梵:大師圓滿 
 - 鷲峰山:處所圓滿 
 - 不一定有明天,別等老了再修! 
 - 法王噶瑪巴 | 新年的意義 
 - 五圓滿和合,正法才現前 
 - 「在這個禪修墊上,我就要成佛!」 
 - 到彼岸:分「能到」和「已到」兩種 
 - 佛經,不一定要佛親口說 
 - 用心聽心經:原來佛這樣說法! 
 - 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 
 - 理論思想合一:以正確的見地,開展智慧 
 - 修,就是精進、如理的去做 
 - 他人出於嫉妒心,非理辱罵謗我等, 粗惡穢言我取受,願將勝利奉獻他。 
 - 秉性邪惡眾有情,恆為猛烈罪苦迫, 見時如遇大寶藏,願恆惜此難得寶 
 - 一舉一動觀自心,正當煩惱初萌生, 即將惱害自他時,願疾呵斥令消除。 
 - 隨處與誰為伴時,視己較諸眾人卑, 從心深處思利他,恆常尊他為最上。 
 - 我於一切有情眾,視之尤勝如意寶, 依彼能成究竟利,願常心懷珍愛情。 
 - 吾昔饒益助某人,且曾深心寄厚望, 彼雖非理妄加害,願視彼為善知識。 
 - 無論直接與間接,願獻利樂於慈母, 如母有情諸苦患,我願暗中自取受。 
 - 願此一切我所行,不為八法念垢染, 以知諸法如幻智,無執離縛而解脫。 
 - 學習不動佛精神,調伏煩惱情緒 
 - 觀察煩惱,要重質量的盯著看 
 - 效法不動佛大願:不對眾生起嗔心 
 - 保持覺知,放鬆對治煩惱 
 - 煩惱來去如雨雲,自性不動如虛空 
 - 讓「正念」的自動播放機,提醒自己不生氣的承諾 
 - 覺知自己的情緒,呼口氣、放下它! 
 - 以愛與慈悲,取代負面情緒 
 - 好好運用切身經驗,別浪費修行機會 
 - 修行,就是要改個性! 
 - 別自欺欺人,做個真正的佛弟子吧 
 - 天人交戰時,下定決心做好人 
 - 好好運用切身經驗,別浪費修行機會 
 - 世間強者,常和證悟背道而馳 
 - 下定決心求解脫,才是好行者 
 - 噶當派口訣,針對修心「對症下藥」 
 - 好上師,要幫學生找出病根下對藥 
 - 改變頑強心續,才是清淨聞思修 
 - 沒有真實四無量心,想成佛是自欺欺人 
 - 無處不在的「我」 
 - 佛法中的每一個字,都是修行口訣 
 - 先管好自己,別忙著自讚毀他 
 - 少找藉口,誰說有存款才能修行? 
 - 最重要的是你明白多少道理,克服多少煩惱,清凈多少心靈。 
 - 煩惱消融於空性?少空口說白話! 
 - 心向於法,就是有福氣的人 
 - 紙上談兵,不如現在直接上路 
 - 你修的是人間福報,或出世間解脫道? 
 - 裝模作樣,逃不過閻羅王的照妖鏡 
 - 光說不練,嘴上的佛法澆不熄五毒 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