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傳佛教教育制度
藏傳佛教的教育之始,大約可追溯至西元八世紀中葉。隨著藏王赤松德贊迎請蓮花生大師入藏,並在如今的山南建成桑耶寺,藏族子弟就開始陸陸續續出家為僧。從此之後,以寺廟為大本營的佛教教育、修行基地即告成形。不僅寺院教育在前弘期有所發展,而且分科教學在這一時期內也初具規模。進入後弘期以後,寺廟作為教育基礎的地位就更顯重要了,同時,以《釋量論》、《現觀莊嚴論》、《入中論》等論典命名的各種專科講經院也更加蓬蓬勃勃地遍地建立起來。薩迦貢嘎堅贊還著有《智者入門》一書,論述了講、辯、著三個方面的理論,內中也涉及到了藏傳佛教的教育理念與實施措施,為寺院教育的進一步正規化打下了一定的理論基礎。
藏傳佛教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教育制度,為藏傳佛教造就了許多出類拔萃的僧才。藏地獨特、嚴謹、科學的佛教教育體系之下,一大批大成就者才脫穎而出;同時通過他們的努力,一代又一代佛教修行人又得以在綿延不絕、傳承不斷的僧才培養制度中繼續茁壯成長。
而顯教的修學與密宗是什麼關係?密宗與顯教有什麼不同? 其實藏密的修學的確是建立在顯宗的基礎上,但所謂的密教要以顯宗為基礎,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把顯宗全部學完了才可進入密法的學習。這裏所說的基礎有幾個方面的含義:
密法的修證必須以顯宗的出離心、菩提心為基礎。基本上在藏傳佛教的每一個修法儀軌中,篇首都有皈依、發心等內容,以此稱密法之修行建立在顯宗的基礎上。
至於二者的關係,佛陀在《文殊真實名經》中稱顯宗為因法,而密宗則為果法,且顯宗的全部教義最後皆可歸納到密法當中。此經中云:“依各乘之方便力,為利眾生而分類,三乘最終皆歸為,究竟唯一之果乘。”這裏世尊親口宣說了顯宗中的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乘者最後皆當歸入密宗中。從暫時的觀點來看,因眾生各個根基有別,所以釋迦牟尼佛才對症予藥,開演出無量法門以接引萬千眾生。但不論顯密,其終極目的均為成佛。在這一共同目標驅動下,因密宗中有非常多的方便法門,故選擇了密宗的修行者就像乘坐飛機抵達目的地一樣;而選擇了別的宗門的修行者則像乘坐火車、汽車等交通工具的人一樣,在顯現上便要比密法行者晚一些到達目的地。但終其目標絕對一致,只是途徑、工具各有不同而已。
藏傳尼師的教育和威儀
2008年10月18日,大寶法王應邀到達蘭沙拉蔣揚確林學院,主持第十四屆蔣揚袞確尼眾辯經大會第二天的一場辯經。來自七個尼寺的二百多位尼師參加此次辯經會。以下是大寶法王對與會尼眾講話的摘要。
近幾年,許多觀念先進的海外朋友在幫助和指導西藏尼師和在家女眾,我要感謝他們的幫助。但是,我想我們必須自己從西藏社會內部做起,找出西藏式的現代觀和現代做法。這是因為許多外來的觀點和西藏文化有時是矛盾的,況且西藏文化本身面臨消失的危機,如果我們過度硬行加入其他做法,這可能會使我們努力要保存的西藏文化變得更脆弱。
佛經和論典中有些地方提到,因為女人受戒出家,佛法的流傳將會縮短五百年。有些人會引用這些話來嚇唬你們。有些人則辯解說這些引言不能當真。我想這兩者都是不必要的。理由是佛陀本身不僅決定為女眾授戒,而且還授予女眾律典中所有的戒條。如果有人沒辦法接受這件事,那麼他們應該直接去向佛陀抱怨。我們的責任是保持所受戒律的清淨,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好聞、思、修三慧的修持。如果我們都能這麼做,我們根本就不須要擔心成為尼師會對佛法造成任何傷害。這對已經受戒的男眾來說也是一樣,持守戒律、學習和修持,可說是守謢佛陀法教的最佳方法。
佛陀的確期望僧團和諧、歡喜、沒有衝突地共處。專注一心地研學和闡釋佛陀的法教,以如同水乳交融一般融洽的聲音發言、交談,才是真正尊重佛陀、真正虔信佛陀。這是佛陀對姨母大愛道(梵音作「摩訶波闍波提喬達摩」)所說的。
近年來許多人說藏傳佛教不給予西藏尼師應有的權利,西藏社會兩性不平等,以及其他這類的評論。他們這麼說,其實是在往外看。當我們往外看的時候,我們把自己的失敗怪在社會頭上,並且在會談時一開口就彼此攻擊。事實上,我們因為缺乏勇氣和自信而躊躇,這才是危害的所在。這並不是缺乏外在條件和機會的問題。
佛陀達到正覺之後,一度回到家鄉,為父親淨飯王以及釋迦族人開示說法。其中有一位名為摩訶男的長者,聽聞法教之後,欣喜萬分地回到家。他的妻子不禁問他:「這是怎麼回事?」
「今天佛陀為好幾百人開示佛法,」他回答。「由於聽聞了這些法教,數以千計的眾生將達到神奇、卓越的悟境。」
他妻子回答:「佛陀的到來確實是很有意義,但是這只對你們男人有幫助,對我們女人並沒有幫助。他是為了男人而來到這世間的!他不是為女人而來的!」
摩訶男回答:「不是這樣的!佛陀關愛所有的眾生,希望利益所有的眾生。你應該去聽他開示說法。」由於他的鼓勵,他的妻子以及所有的釋迦族女都有機會去領受法教。這則故事指出,如果女人缺乏勇氣、過於羞怯,除非有人幫助她們,她們連得受佛陀法教都很困難。因此,如果我們想做大事,我們就必須增長自己的勇氣和自信。
這就是為什麼現在不是爭論和抗議的時候,而是自我改進的時候。當我提到我們應該自我改進時,你們可能會以為我是在向你們施加壓力,你們可能會沮喪地嘆氣。但是,如果你們能夠把眼光放在大局上,情況就大不相同。
當你踏上旅程時,目的地似乎很遙遠,過了一段時間之後,可能依然有這樣的感覺。唯有你回頭看時,你才知道自己已經走多遠了。二十年前,達蘭沙拉地區只有一座尼寺,而且大部分尼師的年紀都相當大。現在,這地區有好幾座尼寺,更有許多熱誠的年輕尼師加入行列。她們認真學習,在教育方面有很大的進步。你們是學習重要典籍的第一代尼師;基於這個理由,你們必須全心投入,為未來好幾代的尼師鋪路。
你們決對不能讓自己的學業和威儀背道而馳。任何寺院僧人的舉止和言談,不論男女,對法教名聲的好壞都有很大的影響。現在,有許多人在關切尼師,許多人在向你們學習。因此,你們尼師應該對自己有很高的期許,並尊重自己。你們不僅僅是學生,你們的舉止必須有威嚴,要樹立尼師真正的風範。
在藏文中,「格西」是「善知識」的縮寫。如果你具有「善知識」的一切功德,自然就成為「格西」。授與「格西」頭銜的傳統是西藏發展出來的。當你們完成教育之後,尊勝的達賴喇嘛將決定你們是否得到「格西」的學位。所以,你們不須要為了擔心是否能成為「格西」而寢食難安。
在律典中,比丘尼的教師是非常重要的,因此我們須要關切指導老師的品質。視指導尼師的老師為較卑微或無關緊要的職位,是非常不恰當的。如果指導老師熱切奉獻,學生必會有很好的成績。蔣揚袞確就是最好的證明。我想過去的尼師作夢也沒想到會有這樣的事。
律典提到,大愛道比丘尼入涅之後,難陀、阿那律、阿難和羅睺羅一起把她的遺體抬到火葬場,佛陀也用右手謢持她的遺體。我想,佛陀慈悲的手一直都在謢持你們尼師,從未讓你們倒下。所以,你們應該歡喜、自在地走入解脫道,以為徘徊的眾生帶來極大的利益。
【受持戒律之心態】
上師: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
時間:2006/01/07
地點:印度 菩提迦耶
律儀戒可分為「共」與「不共」兩部分。共的部分是七種別解脫戒,不共的部分是菩薩戒。密宗也有五種密戒。守持戒律的動機必須是清淨的。受持戒律的動機,不能是為了獲得人天果位,也就是說不該只為了得到增上身而受持戒律。不能是為了要受生帝釋王與梵天王而受持戒律。不能因畏懼地獄及畜生之痛苦,以及害怕被國王懲罰或順從他人的威權下而受持戒律。
那麼受持戒律時,要保持什麼動機呢?即是要生起為了一切如母有情而成辦佛果的心,也就是說,是為了所有的眾生的究竟福樂而來受持戒律。這裡有一個故事,過去佛陀在世的時候,佛陀為了調伏難陀,把他帶到天堂,讓他看到天堂的美麗。難陀看到天堂的美好之後,便一直想著享受天堂的快樂,於是他為了要能受生到天堂而受戒。後來,佛陀對弟子們說:「你們不要接近難陀!因為他受持戒律的動機不清淨,他只為了獲得天堂的快樂而已。」不久之後,佛陀又把難陀帶到地獄,讓他了解地獄的痛苦,這時候難陀問,這邊為什麼一個人都沒有呢?地獄鬼卒回答,這是難陀安住的地方。因為他為了得到天堂的快樂而守戒,如此之因緣,令他往生之後,便受生天堂享受快樂,一直到天堂的快樂果報受盡,他將從天堂墮落地獄,去受長時間的苦。所以,這個地方是專門為他安排,是他未來墮落地獄受苦的地方。佛陀如此之善巧方便的教化,徹底改變了難陀的心態,後來他便真的為了得到解脫,而守持戒律。從這個故事,我們能夠了解到天堂和人間的快樂,並不是堅固圓滿的快樂。另外,如果受生帝釋天和梵天王的話,最後可能會變成世間中最下劣的奴才。這說明了,為了得到人天的快樂而守持戒律的話,我們的目的就會是太狹窄了。
一般戒律的部分,有內外的戒律。特別是在我們家鄉,雪域興盛的別解脫戒,過去大師們提到,因為西藏大乘佛法非常興盛的關係,雪域所興盛的一切別解脫戒律儀,可以說是基於菩提心來受持的。無論是外戒的別解脫戒律儀,內戒的菩薩戒,密的密戒,以及極密的五戒都是一樣,都是以為了利益如母一切有情而成辦佛果的發心來受持。如此一來,受持戒律的行為便會非常圓滿。要不然,如果像上面所提到故事一般,是在不正確、不如法的心態下來受持戒律的話,便不能成為正確的修行了。
註:此篇為法王噶瑪巴於第二十三屆噶舉大祈願法會上所做的開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