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心慧語

佛心慧語
請選擇單元

生起真實悲心時,片刻不會等待

 

再來提到「行相」、感受上的不同。聲聞緣覺行者的悲心只是「希望」眾生離開痛苦,然而大乘的感受更強烈,它是「我來幫助你離開痛苦」的一種承擔。這兩者的差別在於,前者比較像是「我來救護你」,然而大乘是「願意和眾生一起面對痛苦、處理痛苦」。

平時我們說「希望眾生遠離痛苦」時,都是嘴上說說,並沒有真正想要去實踐的意思。藏語會說,這些「都是脖子以上的話」,意思是都不是發自內心的。密勒日巴大師曾在道歌中,形容自己生起悲心時的感覺,他說當毫無造作、真實的悲心生起時,我們會立刻就去幫助眾生,如同自己身處火坑時,一刻都不想多停留,而想要立即衝出來一樣。

同理,當你生起真實悲心時,你是不會有任何等待,而是會馬上付諸行動、立刻去幫助別人,不會僅停留在發願、口頭說說或脖子以上的話語。

再來談到「關切之情」的差別。小乘行者對於眾生的在乎程度較為微弱,他並不會透過各種原因或角度去思考,但是大乘菩薩行者則是非常積極、在乎的,他會費盡心力去從各種面相、時間點、自性還有類別等等,去關心、考慮眾生的痛苦。因此有一種比喻說,小乘的悲心僅是皮毛,而大乘菩薩行者的悲心則鞭辟入裡。

常常我們會用「獨子之母」作比喻。獨生子女的母親,那種對孩子的感受、愛心、悲心,是全心全意、全神貫注地放在這孩子身上的,因為她一心只有這個孩子,同樣,我們對於眾生的關心、在乎,也要如同獨子之母一般。